“云人才库”工作模式

餐桌前的随想

12月 3, 2020

2015 年,未来学家 Yvette Montero Salvatico 提出了“云人才库”的概念。她指出,种种迹象表明开源的人才共享正变得愈发普遍,以至于未来将会出现“云人才库”,即工作将以一种共享的方式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协作可以在瞬间达成,“云端”的从业者也可以同时为多家企业工作。回首 21 世纪初,一个办公空间如果配备有懒人沙发、桌上足球机和塞满各色零食的茶水间,就已经足够“前沿”了,当时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眼下这种虚拟化的现实。比如我,刚刚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完成了一家中国科技巨头的办公空间设计(我知道这听上去有点儿微妙)。我们的设计团队成员分散在四个不同的国家,横跨两大洲,并且在全然没有见面的情况下共同完成了这一设计。此时的我正身处西雅图,窗外的景色看似依旧,但是我很清楚——未来已至。

于大多数人而言,一开始被强制居家办公时都怀抱着一种积极态度,毕竟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乐趣——比如视频会议时偷偷观察对方的家,喝着自制的果汁奶昔,甚至还可以在休息时间遛遛狗。然而冰冷的现实似乎正逐渐消磨着这些最初的美好。近来一些文章开始探讨起居家办公所带来的困扰,包括缺乏互动与交流、不符合人体工学的设备所带来的不适(有人甚至因此受伤)、因缺乏明确界限或者过渡而导致的更长的工作时间,以及面对零食诱惑而不断被动摇的意志力等等。诸多证据显示,我们的身心健康正在收到挑战。

最理想的状况无疑是在虚拟云人才库和实体办公之间找寻到一个平衡点。回顾我们自身在远程协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期间积累的经验成为我们在面对全球互联、文化多元的劳动力时重点考虑的要素。

于我而言,远程的工作环境具有两面性,每一个优点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缺点。

高效与分心

对许多人来说,在一个不被打扰、平和的居家环境里办公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前提是家里只有你自己和手头的工作。如果你要面对两个也在家上课的小孩、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邻居装修的噪音,以及家里似乎每一个角落都能碰见的正在视频会议的家人或者室友时,这种高效的感觉恐怕就要消失殆尽了。

即时通讯与信息过量

即时通讯类的应用无疑促进了人们彼此的交流,尤其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得以获得快速、及时的答复。这种友好、简短的交谈也有助于重建一种亲切的邻里感。然而缺点是,索取信息变得过于容易,我们就像面对着一间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馆,宁可直接在群里问别人也不肯花上几分钟自己查找。有的时候,团队中的几个人会在群里闲聊片刻,交换一下各自新年聚餐的食谱,而与此同时,为了确保项目节点,其他人正在拼命赶工,并会觉得——似乎只有自己在努力工作,又或者——被大家冷落了。

恒久与瞬息

熟悉的日常环境给人以安全感,因为你清楚每样东西放置的位置,也熟悉每天的日程。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你又会觉得,每天面对着一成不变的四面墙既无趣又乏味。回想起团队成员钉在墙上的草图、刚到的面料样品,以及等待试用的全新办公家具系列,似乎都有着某种使人振奋的魔力。即便是同事时髦的新鞋,或者不知道是谁留在茶水间的零食,也都足以成为日常的小确幸。

灵活性和可预测性

有的人习惯早睡早起,有的人却是夜猫子。让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作息,灵活地选择在最有效率/最具创造力/最专注/最有灵感的时间段工作,这显然极具优势。自从居家办公以来,我按时吃饭的频率确实提高了,而且健身变得更为方便。但与此同时,我与其他同事的作息却未必同步。可以想见,如果你向一位习惯熬夜的同事提出要在早上七点钟开会,一定不会得到非常热情的回应。如果再算上彼此之间18个小时的时差,局面可就更加复杂了。所以灵活性虽然给个人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却给团队协作增添了挑战和困扰。

有形与无形

仔细想来,“云人才库”式的合作需要兼顾有形与无形两类要素。有形的要素包括——灵活性、通讯工具、生产工具、数据和信息的抓取——这些在居家办公时都可以轻易满足。但是,无形的要素——生活中情感的维系、社交、畅快的头脑风暴——只有在实体空间中才能发生。

虚拟与实体

值得指出的是,工作中有形的层面可以无缝对接至云端,而无形的要素却会在实体空间以外衰减。以下洞见对于我们继续探讨未来的工作形式具有指导意义:

  • 实体空间在虚拟化世界中将承担起怎样的关键作用?
  • 实体空间会对哪些潜在情感因素产生积极影响?
  • 我们自身的情况是,在转换成跨国且虚拟化的工作状态前,团队已经在实体空间中建立起了文化认同感和情感维系。那么,能否在一个全然虚拟的环境中创造出同等程度的团队文化与目标?
  • 什么类型的实体空间——在我们的家中、办公室和社区——有助于培养归属感和使命感?

我们的世界正在急速地数字化,科技将建筑从传统的用途中解放出来,是时候重新审视实体空间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了——我们深信,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