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交融:吸取中国式规划的经验教训
浅谈规模问题
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原本工农业发展滞后的地方,涌现超大型城市,同时庞大的企业园区围绕着完善的基础设施蓬勃发展。一些城市被建设成“高架城市”,通过建立庞大的地下物流、服务和基础设施网络,腾出地上空间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住宅项目(请参阅图1)。在中国,这样的发展和扩张是一种繁荣的体现。尽管项目开发规模日渐扩大,但我们必须吸取过往教训,时刻确保其并未完全造成历史和文化传承载体的破坏。
在西雅图,人们似乎有这样一种认知,认为新开发项目要比之前的建筑物好。在讨论密度和高度时,人们首先将重点集中在美学和视觉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上,随后是对共同利益的影响。他们往往会忽略甚至轻视远期社会经济效益和因素。
规划以利益为核心
在中国,项目的出发点至关重要。客户往往希望尽一切努力为环境、社会和经济繁荣创造真正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通过折中的方式削弱了开发商面临的壁垒。举个例子,中国保证开发商在为动迁居民和社区提供住房时可以盈利。开发商会为动迁户建造市值住房,而在新开发项目的密度条件下,这些住房在商品房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参见图2)
对于开发商来讲,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更多更高质量就业机会。然而,这种旨在吸引新居民到“目标”城市的同质化标准,却让当地社区归属感所富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丧失殆尽。
水涨船高
在皮吉特湾地区,尤其是西雅图,在努力提高人口密度的同时,我们可以从中国以人为本的开发实践中吸取教训。
西雅图的开发商可以利用“水涨船高”这一原理。有很多因素摆在我们面前,重塑我们对未来开发项目的思维模式,特别是投资新建交通枢纽时,这将为更好的城市和社区建设创造机会。作为一座城市,我们必须:
2. 描绘诱人愿景。最具可持续性的开发项目广受社区欢迎,因为这类项目能够带动当地经济,惠及整个社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区,可提供所需的便利设施、服务、工作机会并具有社会吸引力。这样的叙事愿景能提升社区活力,使人们从持怀疑态度转变为强烈支持。
过去在中国,社区通过不同主题设计提高其互动性,而未来人们更希望社区能直观反映当地的建筑特征。
1. 扩展眼界。在战略规划阶段,我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从整体上考虑场地外邻近商业、服务和环境的组合状况。那里已有什么?还缺什么?
思考周边利益相关方如何通过共同的愿景获益,为其他资本合作伙伴创造机会,并服务整个社区,而不仅限于项目的目标人群。
4. 融合,尺度,灵活,适应。我们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方案设计适应性强、样板灵活多变,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驱动因素:社区大学、医院、企业总部等。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确定社会和社区空间、服务设施与便利设施的关键组合,让周边地区都能蓬勃发展。住宅项目本身并不能发挥驱动作用。
规划社区时,我们应更加注重最重要的人为因素。住房本身并不是一个经济驱动因素。理想的居住环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方案组合,创造了自给自足、与当地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如果忽视约束我们的事物,短视逐利慢慢就会显现不足。
3. 同时适合原住民与新居民的住房空间。我们可以从中国项目的残酷教训中吸取到的经验是,尽管政府做了最全面的打算,全新的开发项目能同时为现有居民和新到来的居民提供住房空间,但该地区建筑原本呈现的历史和文化却没有保留。新中产阶级与开发商的整体繁荣景象之间,存在着新居民需要努力跨越的经济鸿沟。
为了解决日益加剧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考虑经济适用房的密度。我们必须在开发项目中融合低收入经济适用房,同时为所有阶层的人提供容易获得高薪工作、儿童保育和辅助服务设施的机会,以消除各阶层的差异。(参见图3)
结论
为了在不稳定时期继续维持城市的繁荣,需要在规划时采取长期适应性策略。
我们城市的建筑形式要求基础设施能支持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依存。意识到“城市是人类需求和欲望的体现”,我们需要从社区层面开始适应性规划。随着周遭风险规模的不断扩大,规划时必须确保我们能够大规模作出响应。
“水涨船高”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进程中可获得的全球性知识。一个地方面临的多数问题在别的地方都已解决。而公开的联结和沟通,使得很多经验都可借鉴,诸多问题得以解决。为提高这样意识,获得全球性知识,我们需要建设实体和数字基础设施,以便有效共享信息和解决方案。全球性联结能解决当今复杂的城市挑战和预测未来变化,形成了一个能分享各种经验的生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