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交融:吸取中国式规划的经验教训

1月 23, 2019

作者:Guy Walter

本文首次发表于《商业日刊

我在北京和上海生活了15年,为中国设计与规划过的项目遍布大江南北,但自从搬至西雅图后,我感明显地感受道东西方在规划发展领域的差异。

浅谈规模问题

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原本工农业发展滞后的地方,涌现超大型城市,同时庞大的企业园区围绕着完善的基础设施蓬勃发展。一些城市被建设成“高架城市”,通过建立庞大的地下物流、服务和基础设施网络,腾出地上空间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住宅项目(请参阅图1)。在中国,这样的发展和扩张是一种繁荣的体现。尽管项目开发规模日渐扩大,但我们必须吸取过往教训,时刻确保其并未完全造成历史和文化传承载体的破坏。

在西雅图,人们似乎有这样一种认知,认为新开发项目要比之前的建筑物好。在讨论密度和高度时,人们首先将重点集中在美学和视觉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上,随后是对共同利益的影响。他们往往会忽略甚至轻视远期社会经济效益和因素。

Elevated City –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该图为广东省佛山市的“高架城市(Elevated City)”综合开发项目的艺术化表现,在现有轻工制造/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新建住宅,同时在现有基础设施和不断扩大的物流网络之上建立一套连通的步行公共公园体系。

规划以利益为核心

在中国,项目的出发点至关重要。客户往往希望尽一切努力为环境、社会和经济繁荣创造真正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通过折中的方式削弱了开发商面临的壁垒。举个例子,中国保证开发商在为动迁居民和社区提供住房时可以盈利。开发商会为动迁户建造市值住房,而在新开发项目的密度条件下,这些住房在商品房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参见图2)

图2:B+H北京地区外的一个项目,尽管在拆除了一半大楼且断水断电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小区住户为获得更多的补偿款而拒绝搬迁。(图片来源:B+H推进战略)

对于开发商来讲,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更多更高质量就业机会。然而,这种旨在吸引新居民到“目标”城市的同质化标准,却让当地社区归属感所富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丧失殆尽。

水涨船高

在皮吉特湾地区,尤其是西雅图,在努力提高人口密度的同时,我们可以从中国以人为本的开发实践中吸取教训。

西雅图的开发商可以利用“水涨船高”这一原理。有很多因素摆在我们面前,重塑我们对未来开发项目的思维模式,特别是投资新建交通枢纽时,这将为更好的城市和社区建设创造机会。作为一座城市,我们必须:

2. 描绘诱人愿景。最具可持续性的开发项目广受社区欢迎,因为这类项目能够带动当地经济,惠及整个社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区,可提供所需的便利设施、服务、工作机会并具有社会吸引力。这样的叙事愿景能提升社区活力,使人们从持怀疑态度转变为强烈支持。

过去在中国,社区通过不同主题设计提高其互动性,而未来人们更希望社区能直观反映当地的建筑特征。

1. 扩展眼界。在战略规划阶段,我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从整体上考虑场地外邻近商业、服务和环境的组合状况。那里已有什么?还缺什么?

思考周边利益相关方如何通过共同的愿景获益,为其他资本合作伙伴创造机会,并服务整个社区,而不仅限于项目的目标人群。

4. 融合,尺度,灵活,适应。我们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方案设计适应性强、样板灵活多变,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驱动因素:社区大学、医院、企业总部等。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确定社会和社区空间、服务设施与便利设施的关键组合,让周边地区都能蓬勃发展。住宅项目本身并不能发挥驱动作用。

规划社区时,我们应更加注重最重要的人为因素。住房本身并不是一个经济驱动因素。理想的居住环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方案组合,创造了自给自足、与当地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如果忽视约束我们的事物,短视逐利慢慢就会显现不足。

3. 同时适合原住民与新居民的住房空间。我们可以从中国项目的残酷教训中吸取到的经验是,尽管政府做了最全面的打算,全新的开发项目能同时为现有居民和新到来的居民提供住房空间,但该地区建筑原本呈现的历史和文化却没有保留。新中产阶级与开发商的整体繁荣景象之间,存在着新居民需要努力跨越的经济鸿沟。

为了解决日益加剧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考虑经济适用房的密度。我们必须在开发项目中融合低收入经济适用房,同时为所有阶层的人提供容易获得高薪工作、儿童保育和辅助服务设施的机会,以消除各阶层的差异。(参见图3)

图3:广州/佛山走廊总体规划,整合了当地村落,同时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图片来源:B+H推进战略)

结论

为了在不稳定时期继续维持城市的繁荣,需要在规划时采取长期适应性策略。

我们城市的建筑形式要求基础设施能支持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依存。意识到“城市是人类需求和欲望的体现”,我们需要从社区层面开始适应性规划。随着周遭风险规模的不断扩大,规划时必须确保我们能够大规模作出响应。

“水涨船高”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进程中可获得的全球性知识。一个地方面临的多数问题在别的地方都已解决。而公开的联结和沟通,使得很多经验都可借鉴,诸多问题得以解决。为提高这样意识,获得全球性知识,我们需要建设实体和数字基础设施,以便有效共享信息和解决方案。全球性联结能解决当今复杂的城市挑战和预测未来变化,形成了一个能分享各种经验的生活网络。